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2:20:28 来源:头条一手网 作者:浮光
(速新闻记者 顾园园 仲文路 裴凌曼)在江苏省宿迁市,有一群人,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“兴农人”“排头兵”“拓荒者”……他们或是怀揣梦想、返乡创业的大学生,或是根植乡土、深谙农事的“土专家”,或是心系家乡、反哺桑梓的企业家。他们在“洼地”扛起了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的使命,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,在希望的田野上谋划着老百姓的“好日子”。“兴农人”扎深根致富路一起铺今年55岁的于家龙,对于种地是有情怀的。于家龙是宿迁市泗阳县卢集镇南大滩村的种粮大户,承包了1100多亩土地,采取稻麦两季轮作,生产的“谷涵运”大米供不应求。12月23日,记者在农场见到了刚刚从杭州回来的于家龙。于家龙在自家农场“我们这边属于成子湖片区,过去是省定扶贫开发重点片区,十多年前,这些地都是洼地,年轻人又都出去打工了,地就撂荒了。如今,这些地都成了高标准农田,年年出好粮。”2013年,于家龙回到家乡流转土地,开始了“农场主”的生活。于家龙说,现在种地跟过去不一样,过去是求温饱,现在不光是要产量,更要质量。所以,他搞起了生态种植。“秸秆还田+有机肥+生物农药+太阳能杀虫灯”,就是他搞生态种植的“计算公式”。就拿秸秆来说,于家龙通过研究种植知识,用机器把秸秆翻入土中。“一亩稻麦秸秆合理还田相当于4包碳铵、2包磷肥、24公斤钾肥的营养,可节省肥料支出约260元。”于家龙说,这样处理秸秆,再配合使用有机肥,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,有利于酸碱度平衡、养分结构合理化,稻麦抗病能力明显增强,科学种地一举多得。除此之外,于家龙家庭农场里的太阳能杀虫灯也是明星工具,两米多高的灯杆配有太阳能电池板和诱虫灯管,到了夜晚,这些灯发出强光,会吸引无数飞蛾扑过来,随即被高压电网触杀。于家龙自豪地说:“这些灯是植保利器,不仅节省治虫费用,还从源头控制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。”泗阳县卢集镇丰收场景这些年来,于家龙不光自己研究如何种好地,还经常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专家现场指导。在琢磨出种地门道的同时,他不忘帮助周围的乡邻,每年都为周边农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。采访中,于家龙反复提到:“土地荒了可惜,好好种肯定能有回报;科学种地,事半功倍;土地是最包容的,也是最亲切的。”这几年,他陆续添置了大型拖拉机、收割机、烘干机等设备,雇了农机手,把原本别人嫌弃的洼地整成了高标准农田,他的农场也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。“生态种植虽然费时费力,但是长出来的粮食品质好,价格卖得高。我们需要走生态种植之路,为国家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粮食。”于家龙不光自己搞生态种植,还带领周围农户一起搞生态种植,这就是他种地的情怀。冬日,地里的麦子长势良好,农活也少了。于家龙一边期待着来年的丰收,一边带领村民在农场搞莲藕加工和饲料加工。记者在农场里看到十几包饲料,这些都是附近蟹塘养殖户订购的。于家龙说:“我们这边离洪泽湖近,搞螃蟹养殖的人也多,过去他们或是从外地买饲料,或是到县城加工饲料,麻烦不说,成本还高。我从3年前开始投入设备加工饲料,1吨就收200多元加工费,方便养殖户的同时,也给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。”农场常年用工20多人,高峰期有40多人,每年工资支出100多万元。于家龙是泗阳县人大代表,还曾获评“宿迁市劳动模范”,他觉得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很多。他说:“一人富了不算富,带着大家一起致富的日子才有奔头。”采访最后,于家龙感慨地说:“每次发工资的时候,在我这里工作的乡邻都会聚在一起,大家一遍又一遍数着自己的收获,说着接下来的打算,感觉就像是过年似的。这不就是大家一直追求的‘好日子’吗?”“排头兵”勇争先“后进生”也逆袭“大家速度快一点,这批蔬菜明早就要运走。”12月22日下午,宿迁市沭阳县钱集镇万庄村党支部书记苏敏迈进热闹、温暖的蔬菜大棚,查看“上海青”的生长情况,同时叮嘱工人。苏敏在大棚内与种植户交流“2018年,我放弃了自己在外地的事业,回到钱集镇成为返乡兴村新村干。当时,万庄村集体经济收入为‘0’,更谈不上什么村办企业了,大多数村民外出打工了。”苏敏一上任就摸清了村里的情况。他说,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,但他每次回家,村里还是老模样,让人看不到希望。在苏敏看来,万庄村有2000多亩耕地,要想在泥土里扎下根基,实现产业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,就必须蹚出一条新路。这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、相关部门的帮扶,更需要领头人敢闯敢拼。几年来,万庄村通过“支部+公司+合作社”的运营方式,吸引市场主体、农户投资。同时,在帮促单位的帮助下,村里陆续建成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、“返乡兴村新村干”创业园等四个“园”,初步形成了以园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。每建起一个“园”,都能为村民带来几十个就业岗位。大棚内绿油油的青菜在蔬菜大棚内,村民金绍丽一边和其他几名村民拉家常,一边收割青菜。这几年,她和丈夫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种粮大户,自己又在园区做零工,就这样把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并送进了大学校园。“以前家里很困难,两个孩子上学,还有生病的公公婆婆要照顾。”金绍丽回忆道,生活虽然困难,但通过自己和丈夫的不懈努力,几年前就还清了欠款,摘掉了“低保户”的帽子,过上了好日子。“大块的土地流转后,还有部分零散土地没人要,我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来兜底。从起初流转18亩土地,到现在400多亩土地,都用来种粮食和蔬菜。”苏敏坦承,这些土地一年能给他带来十多万元的收益。村里土地流转、高效农业的发展,让农户在收获土地租金的同时,也实现了“家门口”就业,赚到了工资。此外,村里的大户购买了各种农机,共享资源。农机手忙完村里的活后,还能出去赚钱。从土地流转到种植、加工再到销售,万庄村的“经济内循环”被盘活了,这也让不少村民看到了“土里生金”的希望。2024年,万庄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115万元。从0元到115万元,用了6年多时间,这对于苏敏和万庄村来说都是个“奇迹”。“拓荒者”拔“穷根”“金种子”富四邻12月23日,踏着落叶,记者来到了宿迁市泗洪县双沟镇的大红山。“竹竿摇,竹竿摇,小小核桃满地跑。”林间,时不时回荡起爽朗的笑声和幸福的歌声。此时,泗洪县科晖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园(以下简称“科晖生态园”)里的工人正用竹竿敲落成熟的碧根果。科晖生态园是宿迁第一家种植碧根果的企业,张勇是泗洪县种植碧根果第一人。张勇(资料图)2006年,原本做药材生意的张勇拿出全部积蓄,来到双沟镇大红山,流转了近百亩岗坡地,栽植3.2万株碧根果树苗。为了选出优良的碧根果树苗,他找遍国内所有品种,先后试了30多种树苗,最终选择了波尼、威斯顿等品种。碧根果树出果周期长,很难快速见到效益。张勇像一个拓荒者,坚定地等待着种下去的“金种子”开花结果。“无雨就旱、有雨就涝,在这片山头上,我们曾尝试种过茶树、桃树、山楂树、桑树等,都没成功。”当地村民涂成山说,刚开始种碧根果时,谁都不看好,张勇是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。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广勤的建议下,张勇在树下套种山芋、花生,以及金丝菊、杭白菊等。经过几年的等待,这片碧根果林终于开始大面积挂果。仅2016年,碧根果树产果近1.5万公斤,加上树苗销售,年收益超过300万元。“碧根果4年至5年进入挂果期,6年至8年进入丰产期。除了果实能卖钱,长大的树也可以卖钱。”从父亲张勇手中接过“接力棒”的张楠告诉记者,就目前市场而言,刚从树上摘下来的碧根果,每斤20元,按每棵树挂果10公斤至15公斤计算,一棵树的年收益少说也有400元。村民在采收碧根果种下碧根果,拔掉了“穷根”。张勇成功栽种碧根果让周边的人看到了希望,更让附近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。在他的带动下,许多村民或把土地流转出去成为果园的“上班族”,或跟着张勇学习碧根果种植技术。“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,只要来干活,每天就有60元的收入。”67岁的双沟镇宋庄村村民陈新侠说,这些年幸好有碧根果,才让大伙过上好日子。双沟镇王套村村民孙玉华也是靠种植碧根果改变了命运。孙玉华原本家庭困难,妻子重病,常年用药。2018年3月初,他到科晖生态园跟着张勇学会了碧根果树的剪枝、嫁接技术,每天的务工收入不仅比其他普通工人高,还成长为技术员,有时候还外出修剪、嫁接赚“外快”,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。如今,张勇的“碧根果”辐射到周边乡镇,很多老百姓跟着他一起种起了碧根果,产量逐年增加,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。目前,泗洪县碧根果总种植面积已达10.4万亩,种植果树172万株,年育苗能力达500万株,万亩以上碧根果基地达4个,占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。在泗洪,一座万亩碧根果基地可带动200多户村民增收,每户年均增收1.8万元以上,小小碧根果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致富果”。记者手记目前,宿迁市现有在岗返乡兴村新村干3800余名,有效解决了村级干部年龄结构老化、文化素质不高、基层党组织带头人“青黄不接”等问题,他们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人,苏敏正是这样的“领头人”之一。于家龙和张勇这样的返乡创业企业家,在宿迁各地还有很多,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: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。在宿迁,千千万万个“苏敏”“于家龙”“张勇”正在基层努力地织起一张“富民网”,他们深知,只有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自己的奋斗才更有意义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相关文章
随便看看